1985年,芭芭拉·布萊克本憑藉打字機打字的速度——每分鐘多達170個 了金 德國商務傳真列表 氏世界紀錄。後來,她的成績被肖恩·沃恩(Sean Wron)超越——他每分鐘可以在電腦鍵盤上打出174個字。
2013年,全國漢字打字大賽冠軍黃振宇則展現出更驕人的成績。它的速度是每分鐘221.9個象形文字。
想像一下:每秒 3.7 個象形文字。如果他用英語打字,他將成為新的金氏世界紀錄保持者。
中文書寫系統使用的字元太多,使其適應排版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中國自1870年代起就有電報通訊,此時接線員的最高打字速度達到每分鐘數十個字元。排版出現後(從20年代到1970年代),記錄約為每分鐘80個字元。
然而,中國的印刷術趕上了甚至開始超越世界其他地區的電腦打字速度。它是怎麼發生的?
中國的計算和數位設備使用特殊的程序-輸入法編輯器(IME)。這些是將使用者的硬體設備與另一個程式或應用程式連接起來的中間件程式。
每當有人在 Microsoft Word 中書寫中文、搜尋網路或發送簡訊時,都會連接 IME。該程式攔截擊鍵並嘗試確定用戶需要哪些漢字。簡單地說,像“ymiw2klt4pwyy”這樣的文字字串被轉換為字元序列。

中文輸入法編輯器彈出式選單範例
在中文計算系統中,產生的文字始終與使用者輸入的字元不同。這對其他語言來說似乎不可思議,但對中文來說卻是司空見慣。

這項原理首先在 1959 年由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塞繆爾·霍克斯·考德威爾和圖形藝術研究基金會提出的中文漢字計算機中使用。
電腦配備了 QWERTY 鍵盤。在它的幫助下,操作員輸入了漢字——但不是表示字符的聲音,而是組成字符的破折號。華字並沒有在頁面上添加一個又一個的字元。 「拼字」的每一個筆畫都充當一個電子位址,Sinotype的邏輯電路用它從記憶體中檢索漢字。
考德威爾發現了這個方法意想不到的優點——在當時的英語人機互動環境中完全聞所未聞。它不僅節省了 RAM,而且還允許更快的列印。
中國第一台計算機是基於 2013 年黃振宇使用的相同原理。
今天,這項技術被我們稱為自動填充。它允許人們透過附加工具與電腦交互,比直接交互更快。它出現在中國電腦領域的時間比它在西方為人所知的時間還要早幾十年。
更有趣的是:
第一個漢字計算機字體是如何創建的
中國的「矽谷」:夢想還是現實?
4 家中國獨角獸公司打造 ChatGPT 替代品